2006年11月8日,思想史学科举办学术报告会,台湾中研院研究员林庆彰先生以《我研究经学史的一些心得》为题,通过讲述两汉章句之学、魏晋经学的定位、朱子《诗经》学的性质以及明清之际的回归原典运动等问题,勾勒出经学发展的轨迹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林庆彰将先秦到东汉的经学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战国到西汉初为第一阶段,西汉中叶到东汉初为第二阶段,东汉中叶到东汉末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传记之学最发达的时代,后来东汉人称这个时段的学问为“古学”;第二阶段是章句之学的时代,东汉中叶以后称这一时段的学问为“今学”;第三阶段古学大兴,但官方仍崇尚今学,所以这是一个今古混合的时代。他认为,章句之学是一种注经的形态,分为小章句和大章句。小章句即逐章逐句的训诂,而大章句除了一般的注解以外,还会把各种相关资料统统纳入进来。章句之学基本上属于一种闭锁系统,是一种专家之学,不容许其他的异说。
关于明末清初的回归原典运动,林庆彰认为,这不仅仅是辨伪学上的问题,而且也是经学史上判断经学和儒学本质的重要运动。从明中叶以来,学者提出要回归孔孟、回归五经。但五经有很多附会、伪造以及杂有其他各家的成分在内。所以回归原典之前,应该要先做经典的净化运动,判定经典的真伪,判定哪些是符合圣人之意的,然后才能进一步做考文知音的工作。每一个人研究经学都希望能够得到本意,但是在经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候不自觉就会走歪路,离经愈来愈远。当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回归原典的呼声就会应运而生。因此,中国经学的研究,每经过几百年一定会有一个回归原典的运动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