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与早期留学教育
-----我看林徽因
氓之蚩(笔名)
提起“林徽因”这个名字,很少会有人不知道。诚然,人们对林徽因的关注,并不单纯是因为她的美丽和那些由她所引起的浪漫故事,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她的深厚教养以及她在建筑艺术、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诸方面的杰出贡献。毫无疑问,林徽因的存在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桩典型“事件”,她大概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了。
读林徽因的作品,总会觉得林徽因这个人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让人难以忘怀。显然,林徽因的这种独特个人气质的养成得益于她早年所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为清末光绪乙丑科(1889年)进士,曾资助青年学生赴日留学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其父林长民不仅善诗文,工书法,还曾于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教育,他同样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改革家与新事物的探索者。林徽因早年优裕的家庭环境对她成长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林徽因从少女时代起即随父林长民游历了整个欧洲,再后来又赴美留学并获得学位,可谓饱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另一方面,她还在父亲的监督下编制字画目录并陪同父亲参加新月社等文学团体的活动和其它文化活动。可见,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为林徽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建筑学家、作家与文化活动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林徽因能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建筑学家与一代才女,更主要还缘于她在早年良好家庭教育基础上通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深厚教养。林徽因把自己所接受到的西方现代新思想融入对中国传统建筑术的研究,从而让中国传统建筑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实,我想说,林徽因本人即是上个世纪初期中国早期留学教育的成功典范。
1920年春, 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即随父去读中学,同年秋天,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1924年6月,林徽因又前往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选修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同年9月结束在康大的暑假课程并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1927年9月,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1928年3月结束舞美学业,同年8月回国。纵观林徽因的留学生涯,我们不难看出,她所注重的是自身的兴趣与偏好,并且更强调品质培养与精神锤炼。换句话说,林徽因的留学生涯不只是“洗礼”而已,其更是一种“熏陶”,林徽因的成功之处恰好在于她对“教养”二字的心领神会。而林徽因最让人捉摸不透,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她的深厚教养。
回顾上个世纪初期中国早期的留学教育的历史,我们还可以列举不少类似林徽因的成功案例。中国早期留学教育注重中西学术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对精神品质的综合训练,而较少专注其功利性与实用性层面,亦即非常强调留学教育的“教养”理念。中国早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中西兼通的大师级学者,它的成功实践已得到后世公认。
在留学运动日益高涨的今天,当前中国的留学教育中出现了部分留学生步入“歧途”、甚至小留学生“劣迹”天涯以及诸如此类急功近利行为等等令人担忧的负面现象,或许中国早期留学教育中所倡导过的“教养”理念仍然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
(此文原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10月第10期(庆祝欧美同学会建会九十周年专辑),第50-51页。此处内容有删节。) |